崔之兰,女,字友松。1902年12月20日生于安徽省芜湖县。原籍安徽省太平县。19世纪中叶,祖父一家从太平县迁到芜湖,经营油糖纸张杂货,属于殷实之家。父亲名崔恩岳(1869~1919),母崔郭氏(1872~1954)。
在崔之兰少年时代,家庭经济状况已经衰落,仅靠少量房地产,维持生计。家境的变迁,使其母将希望寄托在崔之兰身上,勉励她发愤读书,做一个自立于社会的女性。崔之兰到了老年谈到这一点时,认为她那种自尊自信、不甘平庸的性格“都是受母亲的影响”。
1915年以前,崔之兰在家中读私塾。1915年春上过一学期芜湖私立模范小学,1915年秋至1919年夏在芜湖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到南京汇文女子中学学习英文。
1921年秋考入南京东南大学生物系。1926年毕业后留校,随中国著名生物学家陈桢教授做助教,带普通生物学的实验课。1927年秋,崔之兰应聘到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师从著名生物学家秉志,开始了她毕生从事的动物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
1928年,崔之兰和植物学家张景钺订婚。此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相濡以沫,共同为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勤奋耕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德国柏林大学1929年秋,崔之兰得到了安徽省的半官费去德国留学,在德国柏林大学哲学科动物系攻读博士学位。崔之兰留学期间十分勤奋,她每天在动物系听课,到医学院解剖生物学系做实验,在自己的住处读书,寒暑假所有实验室都不开放,她就到柏林图书馆学习。
1934年完成学位论文《青蛙鼻腺的组织学观察》(1935年该文发表于德国动物学年报),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崔之兰留学德国期间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为她一生的科学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934年与张景铖合影1934年,崔之兰学成回国来到北平,与张景钺结婚。此时张景钺已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当年,崔之兰应聘任北京大学讲师。
1937年夏,崔之兰和张景钺去山东威海海滨度假。
正在此时,爆发了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他们由威海到上海再到长沙,最后长途跋涉到了昆明。张景钺在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任教,崔之兰在云南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那时生活十分困难,工作条件极其简陋,崔之兰奋发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搞好教学科研工作,在无尾两栖类的发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在师资极其缺乏的条件下,她一人承担了多门课程,包括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等,并在云南大学生物系开创了活跃的学术讨论新风。1946年,张景钺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做访问学者,1947 年回国,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这时,崔之兰仍留在云南大学生物系工作。
1948年,她应聘北上到清华大学生物系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院系调整,崔之兰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1971 年5月2日因患癌症逝世。她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中国解剖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理事、形态学专业组负责人、北京动物学会理事长、《动物学报》编委等职。崔之兰毕其一生,以高度的热情倾注在教学、科研和培养师资的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