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家门口有份踏踏实实的工作,安居乐业,是千万居民最朴素的愿望。百姓所想就是民生所在,今年以来,芜湖全力以赴稳就业、促增收,1-8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87万人,“暖民心就业促进行动”主要任务指标全部完成,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渔民宝妈“家门口”找着新工作
46岁的赵雪香穿着保洁制服,熟练地打扫着中央城社区为民服务中心的大厅,经过“三公里”就业圈宣传栏的时候,她特地多看了一眼,“这个(平台)真的很有用,我很感谢,很满意。”
7月中旬时,赵雪香还是一名失业的退捕渔民。“我年纪不小,文化一般,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小学、上中学,要照顾他们,太远太忙的活都干不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转机发生在7月底,她在社区人员的指点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注册了“就在芜湖”就业平台,填写了个人资料和求职诉求。
很快,赵雪香就收到回复,“匹配成功”,可以入职社区开发的公益性保洁岗位。她家住中央城E区,10分钟之内可步行到工作地点,且朝九晚五,上下班规律。记者采访时,她特别高兴地说:“离得近,中午能回家做饭,能错峰接送小孩,还能有一份收入,这个工作太好了!社区一直很关心我,让我觉得很温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赵雪香并不是个例,记者了解到,城镇社区“三公里”就业圈线上线下联动,重点服务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者,其线上平台“就在芜湖”通过微信小程序搜索或“大江看看”App的服务页面,都能进入。
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新就业平台
通过该社区的操作系统,记者看到,这个平台融就业、创业、用工、培训等为一体,以社区为单位,可定位使用者位置,显示出辖区内已发布的职位信息,并细分为全职、兼职、离家近等多个子目录,所有职位都列明了薪资和距离,方便居民根据自身需要精准匹配,“一键求职”。
澛港街道社保办主任吴志宏介绍说,该平台目前仅中央城社区就有249家用人单位和900余位求职者注册,提供的职位包括销售、操作工、代账会计等。吴志宏表示,相比传统招聘,这里的职位门槛不高,时间灵活,更接地气,惠民生。在整个弋江区,注册的用人单位达到460家,超过80%是小微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注册的求职者近1800人。
就业助航大冲刺 充分就业全覆盖
在芜湖市人社局就业科和芜湖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就业失业服务科,记者了解到,江城314个城市社区已启动建设“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实现了全市全覆盖。
经过一段时间的加紧建设,社区、街道、县区、市四级服务体系已初步构建,平台注册企业数达4692个,累计提供岗位5.25万个,个人注册用户21430人,其中高校毕业生501人、退捕渔民434人、失业人员4883人、就业困难人员3015人,浏览量62.95万次。
同时,芜湖还加快落实"53353"拓岗举措。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全市共募集青年见习岗位4054个、公益性岗位3017个、临时性专项岗位2471个、短期见习岗位1800个。
创新开展“百日冲刺”高校毕业生就业助航十大专项行动,全市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7万个,其中面向应届毕业生开发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支一扶等政策性岗位9107个,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大学生科技特派员等特定就业岗位2022个,市场性岗位2.2万个。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已新招引高校毕业生4.58万人,同比大幅度增长。采取网络直播招、现场专场招、机构推荐招、就地就近招、以老带新招、人才夜市招等多种方式,精准做好企业用工服务,1-7月共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招聘会1292场次,解决企业用工2.58万人。
全力推进技能培训。1-8月,全市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41万人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48万人次。全市新增技能人才2.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457人。
社区招聘、夜场招聘 一个不能少
下一步,芜湖将持续推进“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强化市、县区两级调度机制,深入摸排掌握辖区内经营实体的招工需求和社区居民的求职意向,实现供、求、帮扶信息实时更新。加大平台宣传推广,高频次举办社区招聘、夜场招聘、一对一专项帮扶等活动。
今年8月下旬,弋江区人社局就曾在十里江湾公园举行夜场招聘,当时吸引了近600名求职者,约50人在凉风习习中达成意向。未来,这种模式还将继续推广,计划在联盛广场举行服务高校毕业生的夜场招聘。
持续扩大市场性岗位、政策性岗位、特定就业岗位的供给,综合运用政策补贴、税费减免等手段,提高这些兜底性岗位的待遇水平。
提速提质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围绕一产“两强一增”,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增收;围绕二产“提质扩量增效”,培育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围绕三产“锻长补短”,开展各类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技能培训。
整个2022年,全市将实现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10万人,单位稳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80%以上;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160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200人,帮扶就业率分别高于70%、80%;全年计划介绍用工不少于2.9万人,助力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居民满意度。(记者程茜 文 汪武 摄)